您好,  [请登录]   [免费注册]
  • 咨询热线: 18640030888  |  18202496210  

浏览记录

节前话爆竹

发布日期:2017-01-06

 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”燃放爆竹,自古以来是国人除旧迎新的一个习俗。春节将至,放不放鞭炮又成为一个话题。

    在我国,燃放爆竹的习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,而且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,形成了特有的爆竹文化,至今绵延不绝。除了春节,开业、奠基、投产,嫁娶,送葬、乔迁、庆典、迎宾等,爆竹都要大显身手,大放其声,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。但时至今日,燃放爆竹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,不仅造成环境、空气和噪声污染,而且容易造成各种安全隐患。因此,许多城市禁放、限放鞭炮,在民众中产生了不同的反响。

    最早的爆竹,是指燃竹而爆,因竹子焚烧爆裂而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,故称爆竹。《荆楚岁时记》载:“正月一日,鸡鸣而起,先于庭前爆竹,以避山臊恶鬼。”这个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为了驱瘟逐邪,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迷信色彩。其实,这完全是由古人的误解所致。据《神异经》说,古时候,人们常在深山露宿,为了煮食取暖和防止野兽侵袭,晚上要点篝火。而山中有一种叫山魈的动物,经常趁人不备而袭击,犯之令人寒热。它既不怕人又不怕火,就怕竹子燃烧时发出的爆裂声。说明最初燃放爆竹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。爆竹既然可以吓走山魈这种可怕的怪物,古人就自然地把驱瘟逐邪,祈求吉利平安的希望寄托在爆竹上。

    由于山魈的可怕,民间把它演化成叫年的怪物。所以,每到除旧迎新的时候,人们都燃放爆竹以驱除怪物。后来,随着社会的进步,人们逐步解除了山臊恶鬼对心理的威胁,但燃放爆竹的习惯延续下来了,而爆竹的功能也由驱瘟逐邪为主转变到祈福欢庆为主。特别是在春节,燃放爆竹欢庆节日成为一种和年夜饭一样重要的习俗,是年味不可少的组成部分。记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饥荒时,人们过年再困难也要挤出一点钱,买一挂鞭炮放一放,似乎鞭炮一响,一年的艰困和烦恼,都随着烟消云散了,来年一定是红红火火的好日子。

    今天的农家院子里仍然放置着两千多年前就有的锄头,而从爆竹到鞭炮却是一大进步。这要感谢古代痴迷于炼丹术的道家,他们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,荒唐的目的和动机,却由于他们锲而不舍的试验导致了火药的发明。中国发明了火药首先被运用于制造烟火,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,声音更响,从而代替了用火烧竹子的古老方法。北宋时,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,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,改名“炮仗”,后又改为“鞭炮”。燃放鞭炮自然比燃烧竹子更方便,效果也更好,更易于普及和传承。

    我们的祖先发明的火药传到了外国,促使他们制造了枪炮等战争武器,并拿着这些武器,来攻打中国。而我们的祖先却首先想到用它制作鞭炮,用以祈求吉祥、和平和如意,并从中享受火药带来的喜庆和欢乐,寄托着民众的心理欲望和要求,是节日习俗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,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。

    反对禁放者认为,燃放鞭炮是世代延续的习俗,春节不燃放烟花爆竹,没有了祈福、祥和和火爆的节日气氛,年节变得索然无味了,由于禁而不止,一些城市禁放了几年又解禁了。支持禁放、限放者理由自然也很充分——我们在雾霾里生活已属不易,难道还要让鞭炮来雪上加霜吗?放不放鞭炮的争论,本身就营造着节日的一种气氛。作为春节传统习俗,放鞭炮肯定不会完全被禁绝;而不放鞭炮、少放鞭炮的好处,同样也将日渐深入人心。无论如何,烟花爆竹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,在我国还会存在一段很长的时间。